資料來源 : http://blog.yunlin.me/2013/05/04/we-from/
雲林縣各鄉鎮地名由來如下說明:
- 斗六市:
- 斗六昔稱為『斗六門』,該地昔為平埔族洪雅族之斗六社的居住地,在康熙末年時,該地墾成,由於山胞狩獵時捕獲山鹿,歡喜之餘會發出ㄉㄨ ㄌㄨ ㄇㄣˋ之呼聲,是一種歡喜慶賀之感嘆詞,即將此呼語作為地方之名稱,稱為『斗六門』。另外,乃因為當時其位置恰位於諸羅縣東方之門鎖重鎮,因而有『斗六門』之稱。後來則去掉『門』字,改稱為『斗六』。
- 斗南鎮:
- 斗南原稱『他里霧』,民國九年時,因其位於斗六之南方,故改稱為『斗南』。他里霧之地名是譯自當地的洪雅族之『他里霧社』社名。
- 古坑鄉:
- 古坑舊稱為『庵古坑』,可能是由來於初期的入墾者,在坑谷內種植菴瓜而有此稱,在民國九年時,改稱為『古坑』。另有一說為古時候有一對夫婦,專門打鐵為生,其所住的地方命名為「打鐵坑」,這一對夫婦非常恩愛,居民羨慕,乃稱此地為「尪婆仔坑」。日據時期因不文雅而更名「庵古坑」,其意為溫暖的古窩,行政區調整時改名「古坑鄉」。
- 莿桐鄉:
- 莿桐原稱為『莿桐巷』,在康熙年間已形成漢人村莊,有一巷之兩側多為莿桐樹,故名莿桐巷。民國九年時,則改稱為『莿桐』。
- 虎尾鎮:
- 因為立村之初只有五棟民屋,虎尾舊稱為『五間厝』。最初開墾時名為「后尾」,後來因「后」與「虎」本地語音相似,日本人不知,鄉民也不明白,就將「后」誤為「虎」,於是「虎尾」地名就此沿用。
- 西螺鎮:
- 『西螺』地名由來於當地的巴布薩平埔族之番社名『西螺社』。西螺(台語ㄙㄞ ㄌㄟ)最初是平埔族巴布薩族居住,他們稱本地為Soreau。三百多年前西螺地形很像田螺,而湊巧濁水溪對岸的北斗區也很像田螺,經協議將位於溪南端的叫西螺,北斗叫東螺。西螺又稱「螺陽」,一是依據「北辰南陽」的位置,就是濁水溪南畔;另一說是出自開拓者為追思故土福建螺陽而取。
- 土庫鎮:
- 『土庫』昔作『塗庫』,因為本鎮是鹿港通北港的必經之地,沿線兩旁高聳,中央地漥,且道路極其狹隘,每遇下雨即泥濘不堪,如通過此地則泥濘沒脛,恰如穿著土褲,故稱為「塗褲莊」。也有另一說法,其由來應與往昔當地的洪雅族之猴悶社自稱『土庫』之譯音有關。
- 褒忠鄉:
- 本地原稱為『埔姜崙』,乃是因為移民最初是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,而有此稱,「埔姜」是一種草的名稱,以前此地埔姜草叢生,『崙』是沙丘的意思。清乾隆時發生林爽文事件,當時本地一位名為張源懃的庠生,糾結了鄉勇數千人來抵抗,守莊數月,屢敗爽文軍,幫助官府平定動亂。亂後,張生獲得清廷封官賞賜,居住地亦獲賜『褒忠』二字為庄名,故原埔姜崙,從乾隆末業改稱『褒忠』。日據時期曾廢『褒忠』,而恢復原稱,光復後,乃再以『褒忠』為鄉名。
- 崙背鄉:
- 因為本地之村落創建於沙丘之背後(本鄉崙前村崙背國小舊址南邊)而得名。開拓先民為躲避暴風及洪水,便選擇地勢較高的沙丘偏南地帶定居,後來人口增加,便以此沙丘為界,稱沙丘南面地帶的部落為「崙前」,稱後移居的沙丘北面村莊為「崙背」,本鄉多偏屬沙丘之北,乃以「崙背」為名。
- 北港鎮:
- 北港舊稱為『笨港』,由於往昔笨港被溪道截斷後成一北一南,將其在溪北者稱為『笨港北街』,後來則改稱為『北港街』,『北港』就成為本地的地名。
- 元長鄉:
- 本地在清乾隆六年時,有一位名為傅元掌的人,從福建省泉州府率人來此開墾,墾畢,創建村莊,並熱誠為地方服務,去世後鄉民為感念其恩德,乃以其名『元掌』為莊名。後來稱為『元長』之說有二,一為訛傳所致。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,住民平亂有功,報請清廷嘉許,因「掌」與「長」諧音,賜改稱「元長」
其它,參考 : http://blog.yunlin.me/2013/05/04/we-from/
留言